首页 红五星自动站点 红五星专栏 共运阳光论坛 共同富裕社区 红五星战史 仙毛山 左旋 知青 影视 联系我们
五大革命领袖 中共历史 红歌 五大救星共同富裕 维权维护正义 文化革命 研究 自然科学 红歌会 共运 工农 纪律 组织行动

王长友同志是早期网络共产主义战士,是党校和军校分校长,2003年暑假到杭州灵隐和左旋 红五星会面,由左旋中心帮助建立共产主义网站。近年没有什么联系。


王长友: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从红五星来 于 2007-2-19 21:06:00 发表在:二号自然科学讨论室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精华/常规 冻结/正常 锁定/解锁 置顶/还原 置首页
    王长友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概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2.为了理解哲学的本质规定,应弄清以下三个问题:
    
    ①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是人们对于自身、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它从总体上把握包括人自身在内的对象世界,探讨的对象是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规律;
    
     具体科学则以世界的某个特殊领域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研究某个领域事物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结,它依赖于具体科学;
     具体科学则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
     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②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具有不同的形态。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对世界的看法既不像宗教世界观那样诉诸信仰,也不像朴素世界观那样依据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地形成的经验的、零碎的认识,而是通过逻辑分析、理论论证的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③哲学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它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表现着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内容,体现着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意志和愿望,其发展不仅要遵循认识发展的规律,也要受社会关系和阶级斗争规律的制约。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也即何者是本原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凡主张存在或物质第一性、思维或精神第二性的,即属于唯物主义,反之,就属于唯心主义。
    
     ②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即我们的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依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承认思维能够认识存在或精神能够反映物质的即为可知论,反之则为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第一方面是主要的、基本的。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它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具体来说:
    
     ①它是对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最高概括,哲学要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就不能不研究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因而它是哲学中的最高问题,是一切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
    
     ②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决定着整个哲学的基本方向,对它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
    
     ③对这个问题的第一方面的回答,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惟一标准。
    
    (三)哲学的党性
    
     哲学的党性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斗争着的党派”的派别性。哲学上的党性和政治上的党性总的说来是一致的。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所谓“无党性哲学”是不存在的。
    
    
    
    -------------------------------------------
    学习、宣传、捍卫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下,尽可能更多地实践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用彻底消灭私有制度和私有观念的正确舆论引导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用彻底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一切剥削制度、彻底解放全人类、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鼓舞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播撒共产主义的火种,把国内外共产主义运动推向新的高潮!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生命力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同以往哲学相比,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①科学性。它使哲学获得了完全科学的性质。它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②阶级性。它是无产阶级的哲学,并公开申明自己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而产生的。
    
     ③实践性。它具有实践性,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的目的不仅在于科学地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它来自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是统一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具体表现在于: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植根于实践之中,并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2.我们应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那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千古不变的教条的观是错误的;同样,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因历史条件变化而“过时”的观点更是极为有害的。
    
    -----------------
    三、物质和意识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概念。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标志着各种具体物质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关于物质的这个科学定义的含义在于: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肯定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指出客观实在性是各种物质具体存在形态的共同属性,同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2.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它们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空间表示事物的广延性、结构性和并存性;
    
    时间表示事物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客观性是规律最基本的特点,它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实践目的服务。
    
    因此,人们无论办什么事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变化多端,但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
    
    各门科学的发展都在不断地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统一于其物质性,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
    
    (二)意识的能动性
    
     1.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在于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不同的性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三)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实践基础
    
     1.“实践的唯物主义”。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同以往的唯物主义在基本方向上是一致的,即都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世界的可知论。
    
    但是,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把实践引入唯物主义和可知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性和直观性,它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2.实践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们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客观
    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变革自然界的生产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探索外部世界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实验活动。
    
     3.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主体和客体。主体和客体是构成实践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物质要素。
    
    所谓主体,就是具有思维能力并运用一定物质和精神手段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人;
    
    所谓客体,就是主体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二者之间的关系包括改造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三个基本方面。
    
    在这三方面的关系中,主体是能动的、主导的方面;而客体是受动的、基础的方面。

四、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具有以下特点:
    
     ①联系的普遍性。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没有什么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②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的内在本性,它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③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有内部与外部、本质与非本质、必然与偶然、直接与间接、主要与次要之分。
    
     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普遍联系和系统
    
     (1)系统理论丰富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
    
     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并同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在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中,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
    
     (2)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整体性,即系统整体与其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整体性能只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各个孤立要素性能的简单相加不等于系统的整体性能;处于某个系统中的要素,其性能受到该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
    
     ②结构性,即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但取决于构成系统的要素的性能,而且取决于要素之间的结构。
    
     ③层次性,即系统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层次是指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依次隶属的关系中所形成的等级。
    
     ④开放性,即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宇宙间的每一个系统,都与周围环境进 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传递,借此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有序化。
    
    3.普遍联系和条件。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一定的条件。
    
     条件是指在事物之外制约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经过努力,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还可以创造出原来不具备而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人们改变和创造条件必须凭借现有的条件,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反对不顾条件、随心所欲的“五条件论”,又要反对在条件面前无所作为、听天由命的“机械决定论”。
    
    ----------------
    
    五、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运动、变化和发展
    
     (1)唯物辩证法肯定事物的普遍联系,从本质上说,就是承认事物内部各要素、方面、倾向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构成宇宙的千变万化的生动图景。
    
     (2)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形成的前提;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存在方式。所谓运动是指一般的变化,即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过程中所共有的东西。所以,就一般含义来说,“运动”和“变化”是同等意义的概念。但是二者也有一定的区别,这就是:“运动”比“变化”更侧重于表述存在的一般方式,而“变化”则较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产生的不同内容,即事物内外部联系所发生的演变。
    
     (3)变化既包括事物量的变化,也包括事物质的变化。它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变化概念的提出则强调了事物运动中新的因素、新的情况的出现。
    
     (4)“发展”范畴,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物质世界运动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即指事物从一种质态转变为另一种质态,或从一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出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过程,特别是指人类所处的现实世
     界中从低级向高级、从无序向有序、从简单向复杂的上升运动。
    
     2.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1)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世界发展的整体方向和主导趋势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这就表明,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所谓过程,就是指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处在永恒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
    
     (2)过程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还表明,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变动性和稳定性的统一。任何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之中,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是发展的永恒性、运动的绝对性。
    
     在一事物的过程没有结束时,事物的质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表现为相对静止状态。
    
     这种质的稳定性和静止状态,之所以是相对的,一是因为此一过程终将为彼一过程所代替;二是因为过程虽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但仍存在量的变化,存在着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
    
     辩证法承认事物发展的永恒性和运动的绝对性,但并不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不否认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有质的相对稳定性。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和质的。

 

文化革命故事会 文革照片 革委会故事 文革青少年故事 文革男女友情故事 山老人婆故事 假洋鬼子故事 GS1

哲学研究和夏琦将军

哲学研究王长友校长

 

 

友情连接 左旋科技  红五星A 付页 红五星论坛 宣传毛泽东 工农天地 昆仑论坛 红五星02 01 苏联
民族魂 国际共运 毛泽东旗帜 联系我们
左旋首页
中国军事
自然网站 实践共产
血铸中华 毛泽东战友

历史 小草

革命歌曲
唐诗之路
华人话谈
红波时雨专集 左派联盟 牧歌

 

浏览本网站,最适宜用IE4.0、象数800*600及以上版本
?2000 红五星网∶www.zuoxuan.org 共产主义文章五大救星标志图案版权归全世界劳动人民


笫二任站长正义之声 付站长红波 付站长牧歌
|技术总监:正航||技术支持:左旋网络中心